(一)灌溉需要量的確定方法
灌溉需要量=水分虧缺÷灌溉效率
式中✘•·,水分虧缺=(蒸散量+地表徑流+滲漏損失+淋洗需要)一(降水量+土壤深層水);灌溉效率依灌溉方式和作業管理水平而異✘•·,通常在0.7~0.9之間·│₪☁•。
利用該公式確定某一地區·✘▩、某種作物·✘▩、一年或一個生育週期的灌溉總量相對較為容易一些✘•·,原因是固定地區·✘▩、固定作物·✘▩、一年或一個生育週期的各項引數是相對較為穩定的✘•·,儘管也存在一定的年變率·│₪☁•。但利用該公式確定某一地區·✘▩、某種作物·✘▩、某個階段的灌溉數量✘•·,則需進行實地觀測方能獲得各項引數的具體數值·│₪☁•。
對於大雨和暴雨少·✘▩、地形平坦·✘▩、地下水位深·✘▩、土壤鹽鹼度低和水質好的地區✘•·,通常只需考惠蒸騰蒸發量和降水量兩個引數即可·│₪☁•。
歷史上的研究結果和指概經驗對確定具體地區·✘▩、具體作物的灌概量n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✘•·,應予以重視·│₪☁•。
(二)一年或一個生育週期水分消耗總量的確定方法
1.蒸散量法
透過測定蒸散量✘•·,並結合其他幾項生態耗水引數確定水分消耗總量計算公式為
水分消耗總量一蒸散量↓地表徑流↓滲漏損失↓淋洗需要式中✘•·,各項引數既可以採用質量單位(), 也可以採用體積單位(m*),也可以使用厚度單位(em 或mm)·│₪☁•。
2.單位生物產量水分消耗法
透過測定單位生物產量的水分消耗量✘•·,結合目標產量確定水分消耗總量·│₪☁•。計算公式為
水分消耗總量=目標產量X單位生物產量水分消耗量
式中✘•·,水分消耗總量單位可用噸(t)·✘▩、立方米(m')·✘▩、 釐米(cm) 或毫米(mm);目標產量單位用噸();單位生物產量的水分消耗量單位可以用噸/噸(V/t)·✘▩、 立方米/噸(m2/0)·✘▩、 釐米/噸(cm/) 或毫米/噸(mm/t)·│₪☁•。
影響單位生物產量水分消耗量的因素很多✘•·,如氣候·✘▩、物種類和裁培措施等✘•·,該引數變異較大✘•·,具體應用時不可況下取得的資料·│₪☁•。
此法為粗略估演算法✘•·,誤差常較大·│₪☁•。
(三)單次灌溉量的確定方法
單次灌溉量=土壤活動層深度X(田間持水量-實際含水量)
式中✘•·,單次灌溉量·✘▩、土壤活動層深度的單位為cm或mm;田間持水量·✘▩、實際含水量為容積含水量·│₪☁•。
灌溉量若小於此計算值✘•·,則灌溉深度不夠✘•·,既不利於深層根系的生長髮育✘•·,又將增加灌溉次數·│₪☁•。灌溉量若大於此計算值✘•·,將出現滲漏或地表徑流損失·│₪☁•。